Member-only story
面對世界活得有點笨拙的他
思索著該如何呈現訪問內容時,這標題便自動從腦海中浮現出來了。說是浮現,一點也不差,真的就像你定睛在一片海上,慢慢那裡出現了一行字的感覺。偶爾會有這樣的時候,不費吹灰之力,便定下了文章的基調。可是「笨拙」這二字用在專頁擁有接近四萬名Followers、建道神學院教授、流堂(Flow Church)的創辦人陳韋安(John Chan)身上真的適合嗎?會不會顯得有點矯情?畢竟從俗世眼光來看,他可是亮眼、「成功」、「厲害」、Title (e.g. 作家、傳道人、神學人、KOL)寫極還有的表表者。
只是回想和他的對話,卻又覺得「笨拙」比起他口中出現頻率極高的「高傲」或是「孤僻」來得更切合形容他。
「一個唔太正常嘅人,當佢有啲名氣,其實係一件痛苦嘅事。」他語調平順,略為沉鬱地說。
我用了一點點時間消化他這句說話,首先憑我對他的認識,我肯定他不是在向我炫耀他的風光,所以可以撇除「哂命」的嫌疑。
那麼想要不痛苦的話,他可以有兩個做法:
- 變成正常
這裡正常的意思不是指科學上正常與否的定義,只是與「正常人」做對比。而「正常人」我們取用最簡單、最表面的意思就是指大部人。
合群,融入當中,你便不再覺察自己為異,不適感自然順利消退。 - 不要名氣
只要你是nobody的話,再奇怪也不會有人理會你的,根本沒有人知道你呀。像我就是採取這樣的方法,和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很多事情就與我無關,我也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活得輕鬆。
所以說,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他「笨」的原因。
他一不打算合流,二又不準備隱世,更確切地說,他還常常處於風眼/鎂光燈之中,從2014年的〈神學是粉紅色的秋〉專頁、2015年時特首選舉委員會中的基督教十席事件、引伸後來的神學界風波、2017年和我這個「高調」離教的信徒出書、2018年還創立了流堂(Flow Church),專牧養在傳統教會待不下去的出走信徒,當然不打算閉著眼睛活在福音的四幅牆中還免不了對政治「說三道四」,這樣的人不成為被狙擊的目標才怪。
不過被狙擊就算了,你也知道有些人愈被狙擊愈興奮,人紅才有haters,haters就是他們成功的指標之一,退一步說即使不如此變態以擁有haters為樂,至少也需要大心臟,視haters如浮雲吧。偏偏John Chan這個人感情相當細膩,連一年只見他數次遠在他生活圈外的我也知道他受傷了,有時候還傷得不輕。
「我記得2016年第一次同你傾偈時,我同你講過不如參考Howtindog對付haters嘅方法,串返啲haters,都幾爽又有智慧。」當時John Chan搖搖頭,說他的身分不適合這樣,而且他始終希望能讓人明白他多於多個hater。「咁多年之後你嘅諗法有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