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容貌焦慮
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是在Dcard(台灣一個討論區)的版上,有一種不安被放進了合適位置的舒暢。呀呀呀,原來世上有「容貌焦慮」這回事。
翻查網上定義,可以有以下解釋:
//早在1891年,身體畸形恐懼症由恩里克·莫斯利(Enrique Morselli)首次描述,也是他發明了「dysmorphophobia」(畸形恐懼)一詞,並在1987年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登錄為一種「障礙」,這說明了其實不只現代人有容貌焦慮,早在18世紀隨著工業發展,資訊傳遞越來越方便,愈來愈多元,人們開始有了容貌焦慮,對於自己的外貌不夠自信,只能將化妝、打扮甚至整形,每一項做到了完美,才可以更自信的面對他人。//〈你才不醜!你只是容貌焦慮,當愛美是天性,哪還有人敢怠惰〉
嚴重者會影響日常生活:
//在心理學中,這樣的外貌焦慮症被稱為「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為BDD,或稱體象障礙、身體臆形症、醜形恐怖,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體像並對自身體貌缺陷進行誇張或臆想,在大多數個案中,患者的關注對象是一個或數個很小的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通常會感覺沮喪、不安以及不合群,並且有較高的自殺率。//〈你也有外貌焦慮症嗎?在這個看臉時代「美貌真的可以交換一切?」3招走出外貌焦慮,重新找回自信的強大內心〉
不過我相信一般人也未必去到病態層面,我們只是或多或少對外貌感到一點點焦慮或不滿而已。但這一點點也足夠讓人感到疲累。
和Y小姐講起這件事。
「而家真係拼努力嘅時代,以前就話樣係天生,而家唔係喇,只要肯付出,你就可以變得更靚。都唔係有錢就得㗎,仲要承受失敗風險,做手術又痛呢。所以真心Respect嗰啲人,你估個個得㗎。」
而我在大叫:「呀~~~大家可唔可以唔好咁貪心或者進取?搞到我好大壓力,而家連普通嘅standard都拉高咗好多,我追得好辛苦。」
「可唔可以唔追呢?放棄個market。」
但我後來想,並不是因為Market的原因。
要是從前,生得樣衰也就認命,反正無可奈何,可是現在甘於樣衰還要承受不思進取的污名。因為有可以努力的地方,但我卻不去努力,責任又落回我的身上,樣衰就變成是我的選擇。但我不想樣衰,卻也不想太辛苦,於是才想怪責那些無法順其自然的人。
我記得以前玩社交媒體,再醜樣的相我都放過。我覺得重要的不是樣子,是當刻的心情。但近年已不再做這樣的事,周圍都是美美的照片,你不會希望只有自己是醜的。以前沒有P圖或濾鏡這些東西,大家就是樸素的自然生活照,我懷念那樣的日子。現在不用app也未必敢拍照,有時不止自己在乎,朋友也會介意。現實是一回事,但在網絡上既然人人都漂亮,自己也不可以醜到哪裡去,終於造成了惡性循環,有些人P圖P到現實被人說醜樣,其實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