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你是個有線條和框架的人嗎?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我發覺自己經常用這樣的句子作開首,大抵生命中很多事情當我們察覺到,它早就悄悄生了根,成長起來,而你實在找不到種子確實落下的時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有很多線條和框架的人,意思是我對於很多人與事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而且是下意識地,不由自主地產生。
有一陣子不是很流行那種在Facebook中你用得最多字詞是甚麼的測試嗎?一輪運作後,它會送你一幅由字構成的圖,字按你用的比率而呈現出大與小。如果人生也有一個這樣的統計,大概我用得最多的字是「應該」。
我總是無法自控地認為身為女兒我「應該」怎樣怎樣,身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又「應該」如何如何。
生命的抉擇和行動就由一連串的「應該」和「理所當然」在確實地執行著。
假若你不是這樣的人,可能你不太明瞭這樣又如何?
我只能說,這樣真的很糟糕。
生命中充滿「應該」和「理所當然」是一件恐怖又可悲的事。
這樣的人失去了彈性,因為大自然或許有某種不可逆轉的軌跡或法則靜靜地運轉,比如太陽總是由東方升起。可是塵世間許多的事並不如此。
一本通書不能走到尾,你會發覺最「應該」和「理所當然」的事就是沒有這樣的事。
學不懂的話,不是你為人帶來麻煩,就是別人讓你受了傷害。
而且這樣的人會很容易降低情感的價值,只以理論先行,終於會發覺吃虧的還是自己。
不幸中的大幸是這樣的我同時愛上了思考。
因為思考,所以緊隨著「應該」之後的總是「真的嗎?」。
第二個常用的詞類大概會是「大概」、「可能」、「或者」這些灰色地帶的詞語。
用這些字詞時並不是為了帶頭盔,只是因為清楚自己是個有著很多前設的人,所以更用力地提醒自己預留多一點空間,多一點容讓世界或許不是我想像中那樣的空間。
那不是很好嗎?那你就不算是硬梆梆有很多框架的人了吧。
不,的確是很好,但不代表我的框架不存在。
有時候我覺得人性格中有些先天性是我們無法抵擋的,我們只能意識,爾後盡量避免它的破壞力,擇善固執。
就像我的線條和框架,我沒有一天能走出它們,我只是察覺到後再細細思考是否適用於這個世界或是我的身上(有時不是這樣嗎?在整個世界都通行的規條,不代表就一定在你的身上也通行,比如孝順這回事,我個人認為孤兒不必對他的親生父母盡任何孝道。),可是一不留神或太趕忙的時候,未必有餘裕的空間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樣的時候我就會像戴了很嚴重的有色眼鏡評論一件人與事而不自知。